首页 资讯 正文

「甘快看」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“干货满满”

体育正文 18 0

「甘快看」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“干货满满”

「甘快看」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“干货满满”

原标题(biāotí):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“干货满满” 敦煌(dūnhuáng)月牙泉。(资料图)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(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(báiyǒngpíng))作为丝绸之路上地理单元最(zuì)丰富、历史遗存最富集、自然景观最鲜明(xiānmíng)的地区之一,河西走廊(héxīzǒuláng)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多彩。记者近日获悉,为进一步加快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(jiànshè),我省制定了《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》,对推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做了统筹谋划。 方案指出,河西走廊穿越千年(qiānnián)、历久弥新,承载着突出普遍价值。我省将聚焦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、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、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、国际旅游带、国际文化交流合作“五大(wǔdà)样板”,重点(zhòngdiǎn)遴选石窟寺(shíkūsì)、长城(chángchéng)、古城址、古建筑等52处代表性文化遗产,2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(xiàngmù),部署19项具体任务,全力推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。 敦煌雅丹(yǎdān)地貌(资料图) 甘肃省文物局(wénwùjú)相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中(zhōng)原与西方交流的(de)主脉,从史前时期的彩陶之路、玉石之路,到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,河西走廊一直都是(shì)(shì)中西文明(wénmíng)交流的重要(zhòngyào)融合地。而发端于石器时代的文化(wénhuà)历史,已延续5000多年,代表了中华文明发展中汉魏、隋唐、元明多个时代文化艺术、科学技术、社会(shèhuì)治理的杰出成就,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实证地。历史上河西走廊是汉、西戎、月氏、匈奴、鲜卑、回鹘、吐蕃(tǔbō)、吐谷浑、蒙古等众多古老(gǔlǎo)民族混居共存、交流融合主要区域(qūyù),今天仍为多民族聚居区,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(yītǐ)发展的重要见证地。河西走廊还孕育了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载人航天精神、铁人精神、“八步沙”精神、莫高精神,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。此外,河西走廊汇聚的沙漠戈壁、冰川河湖、湿地草原等多元生态和地貌景观(jǐngguān),是世界罕见的地理奇观和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,集农耕文化、游牧文化、绿洲文化为一体,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示范地,人类认识、改造自然的杰出范例。
「甘快看」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“干货满满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