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档案里的抗战记忆|姜文:黑铁山下的烽火岁月
淄博档案里的抗战记忆|姜文:黑铁山下的烽火岁月
淄博档案里的抗战记忆|姜文:黑铁山下的烽火岁月档案(dàngàn)人物:姜文(jiāngwén),原名姜继恒,1914年(nián)出生,山东邹平人。周村区休养所正师级离休干部。1938年1月参加马耀南、廖容标领导的(de)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(dìwǔ)军。在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中身负重伤,之后截去右肢,评定为“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”“革命荣誉供养军人”,被(bèi)授予(shòuyǔ)“东北荣军”荣誉称号。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。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。1970年与世长辞。
档案内容:《黑铁(hēitiě)山军旗下的战士》《邹平抗日斗争史略》等13份书稿及姜文6张(zhāng)老照片。其中(qízhōng),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书稿由姜文子女姜宏、姜毅,根据其生前讲述的革命经历整理而成。
1950年(nián),姜文参加东北荣军英模代表大会照片。
“这张照片是1950年10月,父亲(fùqīn)参加东北(dōngběi)荣军英模代表大会期间,佩戴‘东北荣军’和‘东北荣军模范’两枚奖章,请会务的同志拍摄的。照片保存至今已经有75年了,每当看到它,我就会更加怀念去世多年的父亲。”今年,在中国人民(rénmín)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(shènglì)80周年之际,姜文之子(zhīzi)姜毅再次来到淄博市档案馆,将最新完善(wánshàn)的书稿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捐赠给档案馆。
而看到书中的这张照片,也再次打开(dǎkāi)了他对父亲姜文的回忆。
最新完善的书稿《黑铁山军(shānjūn)旗下的战士》
投身革命,从学徒工到抗日战士(zhànshì)
姜文,1914年出生于邹平好生(hǎoshēng)乡一个(yígè)贫苦农民家庭。因家境贫困,13岁便只身(zhīshēn)来到周村谋生,在油房街李家织坊当学徒。17岁上机成为织工师父(shīfù)。然而,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当时,中共地下党员、长山中学(zhōngxué)学生(xuéshēng)杨延祥受党组织派遣,以小学教员身份来到周村宣传抗日主张。他不仅点燃了(le)姜文心中的爱国热情,更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。姜文开始串联同乡青年,组织抗日活动。
1937年(nián)12月24日,日军轰炸长山县城(xiànchéng),国民党(guómíndǎng)长山县政府(xiànzhèngfǔ)仓皇南逃。长山中学(zhōngxué)地下党小组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立即发动起义。当晚,姚仲明、廖容标带领当地抗日志士、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、“民先”队员和长山中学师生等(děng)共60多人连夜奔赴黑铁山下的太平庄,与当地“民先”队员、抗日群众汇合。马耀南则前往长山三区和八区组织人员筹备粮款和枪支弹药。
1937年12月26日晚,100多名起义人员举起了(le)仅有的3支(zhī)步枪和8把大刀,举行了庄严的抗日武装起义(wǔzhuāngqǐyì),宣告成立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”。这场(zhèchǎng)起义点燃了淄博地区的抗日烽火。不久之后,姜文带着这些青年参加了这支英勇的队伍。
改编风波,坚定立场夜归(yèguī)革命队伍
1938年夏,中共苏鲁豫(sūlǔyù)皖边区省委决定将“山东(shāndōng)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”改编(gǎibiān)为“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(zhīduì)”(同年12月改为“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”)。这一改编,受到内部和外部双重破坏。
在(zài)第五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,马耀南立场坚定(lìchǎngjiāndìng),明确表示支持党中央(dǎngzhōngyāng)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改编(gǎibiān)决定。姜毅回忆道(dào):“父亲曾多次对我们姐弟俩提起,马司令员在战士们中威望极高,深受尊敬。他的表态和决策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响应和拥护,对我父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。”
1938年6月16日,“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”正式宣告成立(xuāngàochénglì)。马耀南任司令员,霍士廉任政委(zhèngwěi),杨国夫任副司令员,郑兴任(zhèngxīngrèn)参谋长,鲍辉任政治部(zhèngzhìbù)主任(zhǔrèn)。在改编誓师大会上(shàng),马耀南讲到“第五(dìwǔ)军组织起来是抗战的,不是个人的私产,改编第五军这是共产党对第五军的关怀和信任,也是第五军的前程所在,跟共产党走,是万分正确的,有的人现在不明白,将来会明白的”。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姜文在此次事件中的亲身经历。
在改编关键时刻,张景南、高竹君等人企图(qǐtú)拉拢两个团叛变。当时姜文正在张景南部队中担任班长,与一些(yīxiē)有正义感的(de)战士一起秘密(mìmì)抵制张景南的叛变行为。一天晚上,借着值勤的机会,他带领全班战士成功脱离叛军,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。姜毅说:“父亲说过,他们(tāmen)受到了杨国夫和马晓云等首长的高度赞扬。在马晓云团长的要求下,编入(biānrù)了八路军三支队第七团。”
邹平突围战,一场生死考验(shēngsǐkǎoyàn)
据《邹平县志》记载:“1938年11月8日深夜12点,数百名日军携野炮和轻重机枪,将邹平城团团围住。当时三支队七团一营驻防(zhùfáng)城内,拂晓得知敌情后,营长怀焕文即命令二连、三连从北门突围,亲率(qīnlǜ)营部及一连从西门出击,向西南方向突围。刚到黛溪河边发现敌人(dírén),随即(suíjí)转向西北,陷入敌人火力圈中,营长怀焕文壮烈牺牲,30多名(duōmíng)战士英勇殉国(xùnguó)。二、三连突出重围。”
在姜文的回忆中,关于这场战斗有更多的细节——当时三支队七团(qītuán)副团长兼营长怀焕文带领一营驻守邹平县(zōupíngxiàn)城。拂晓时分听到枪声后得知敌情,怀焕文迅速(xùnsù)组织部队(bùduì)进行抵抗。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,他果断下令分路突围。二、三连向城北方向成功突围;营部率领一连出城向西北撤退,却陷入敌人(dírén)包围圈。
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况下,战士(zhànshì)们子弹打光就拼刺刀、抡大刀,武器(wǔqì)耗尽便用石头继续战斗,没有一人退缩。怀焕文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,亲手将两名日兵扔进河中,最终被三把刺刀同时刺穿胸膛,壮烈牺牲,与他(tā)一同牺牲的还有30多位战友(zhànyǒu)。
姜文带领一排负责掩护(yǎnhù)营部突围,完成阻击任务后,他们向(xiàng)城南戴溪河方向撤退,成功躲过敌人的伏击,保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排。在(zài)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(bāngzhù)下,姜文和他突围出来的战友,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,掩埋了牺牲战友的遗体。
“父亲(fùqīn)回忆说,经过了那场血与火的考验,他和战友们更加坚定(jiāndìng)了跟着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战到底的决心,在以后更加艰苦环境中,这种信心再也没有动摇过。”姜毅(jiāngyì)说。
解放利津,山东(shāndōng)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
1944年8月,为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(fǎngōng),配合正面战场作战,渤海(bóhǎi)军区部队在杨国夫司令员指挥下,打响了解放利津城为中心的利津攻坚战(gōngjiānzhàn)。
我军按照既定计划,兵分多路,首先扫清(sǎoqīng)县城外围9个日伪据点(jùdiǎn),歼灭伪军第27团一半及伪警备大队大部。16日晚,渤海军区直属(zhíshǔ)团一营直逼利津城下发起(fāqǐ)猛攻,攻破东城门后展开巷战。经过反复激烈拼杀,至18日拂晓,全歼守敌,成功解放利津城。
此役共歼灭日军(rìjūn)一个分遣队,伪(wěi)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全部、伪县警备大队全部及伪警察局、宪兵队等共计2000余人(yúrén),生俘日军指挥官竹田大尉(dàwèi),以及伪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、副团长庞洪兴,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品。
谈及这场战役,姜毅清楚地记得父亲脸上自豪的(de)神情:“父亲常说,利津城是(shì)(shì)山东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,是渤海军区发起的首次城市攻坚战,也是自抗战以来渤海区八路军取得的一次空前性胜利。”
1961年10月,姜文因伤残无法继续工作,离休安置于周村(zhōucūn)。但他始终(shǐzhōng)不忘革命初心,热心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事业(shìyè),应邀担任(dānrèn)过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。每年寒暑假、清明节前后,他都会前往周村及周边区县的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报告。许多老师和学生反映,姜文的报告生动感人、震撼人心,使师生们深受教育(shēnshòujiàoyù)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(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)三级独立自由勋章
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(sānjí)解放勋章
“父亲抗战时期,5次负伤,他却说自己是幸运的,因为太(tài)多战友牺牲了。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这部书稿里的很多内容都是1970年父亲去世前多次讲述的。由于时间久远,许多细节已经遗失,令人倍感(bèigǎn)遗憾!”姜毅告诉记者,他和姐姐选择将这些资料捐赠给(gěi)淄博市档案馆,就是希望它们(tāmen)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,并(bìng)发挥更大的作用,让红色(hóngsè)精神代代相传。
(大众新闻·鲁中晨报记者(jìzhě) 马斌)
档案(dàngàn)人物:姜文(jiāngwén),原名姜继恒,1914年(nián)出生,山东邹平人。周村区休养所正师级离休干部。1938年1月参加马耀南、廖容标领导的(de)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(dìwǔ)军。在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中身负重伤,之后截去右肢,评定为“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”“革命荣誉供养军人”,被(bèi)授予(shòuyǔ)“东北荣军”荣誉称号。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。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。1970年与世长辞。
档案内容:《黑铁(hēitiě)山军旗下的战士》《邹平抗日斗争史略》等13份书稿及姜文6张(zhāng)老照片。其中(qízhōng),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书稿由姜文子女姜宏、姜毅,根据其生前讲述的革命经历整理而成。
1950年(nián),姜文参加东北荣军英模代表大会照片。
“这张照片是1950年10月,父亲(fùqīn)参加东北(dōngběi)荣军英模代表大会期间,佩戴‘东北荣军’和‘东北荣军模范’两枚奖章,请会务的同志拍摄的。照片保存至今已经有75年了,每当看到它,我就会更加怀念去世多年的父亲。”今年,在中国人民(rénmín)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(shènglì)80周年之际,姜文之子(zhīzi)姜毅再次来到淄博市档案馆,将最新完善(wánshàn)的书稿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捐赠给档案馆。
而看到书中的这张照片,也再次打开(dǎkāi)了他对父亲姜文的回忆。
最新完善的书稿《黑铁山军(shānjūn)旗下的战士》
投身革命,从学徒工到抗日战士(zhànshì)
姜文,1914年出生于邹平好生(hǎoshēng)乡一个(yígè)贫苦农民家庭。因家境贫困,13岁便只身(zhīshēn)来到周村谋生,在油房街李家织坊当学徒。17岁上机成为织工师父(shīfù)。然而,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当时,中共地下党员、长山中学(zhōngxué)学生(xuéshēng)杨延祥受党组织派遣,以小学教员身份来到周村宣传抗日主张。他不仅点燃了(le)姜文心中的爱国热情,更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。姜文开始串联同乡青年,组织抗日活动。
1937年(nián)12月24日,日军轰炸长山县城(xiànchéng),国民党(guómíndǎng)长山县政府(xiànzhèngfǔ)仓皇南逃。长山中学(zhōngxué)地下党小组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立即发动起义。当晚,姚仲明、廖容标带领当地抗日志士、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、“民先”队员和长山中学师生等(děng)共60多人连夜奔赴黑铁山下的太平庄,与当地“民先”队员、抗日群众汇合。马耀南则前往长山三区和八区组织人员筹备粮款和枪支弹药。
1937年12月26日晚,100多名起义人员举起了(le)仅有的3支(zhī)步枪和8把大刀,举行了庄严的抗日武装起义(wǔzhuāngqǐyì),宣告成立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”。这场(zhèchǎng)起义点燃了淄博地区的抗日烽火。不久之后,姜文带着这些青年参加了这支英勇的队伍。
改编风波,坚定立场夜归(yèguī)革命队伍
1938年夏,中共苏鲁豫(sūlǔyù)皖边区省委决定将“山东(shāndōng)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”改编(gǎibiān)为“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(zhīduì)”(同年12月改为“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”)。这一改编,受到内部和外部双重破坏。
在(zài)第五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,马耀南立场坚定(lìchǎngjiāndìng),明确表示支持党中央(dǎngzhōngyāng)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改编(gǎibiān)决定。姜毅回忆道(dào):“父亲曾多次对我们姐弟俩提起,马司令员在战士们中威望极高,深受尊敬。他的表态和决策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响应和拥护,对我父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。”
1938年6月16日,“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”正式宣告成立(xuāngàochénglì)。马耀南任司令员,霍士廉任政委(zhèngwěi),杨国夫任副司令员,郑兴任(zhèngxīngrèn)参谋长,鲍辉任政治部(zhèngzhìbù)主任(zhǔrèn)。在改编誓师大会上(shàng),马耀南讲到“第五(dìwǔ)军组织起来是抗战的,不是个人的私产,改编第五军这是共产党对第五军的关怀和信任,也是第五军的前程所在,跟共产党走,是万分正确的,有的人现在不明白,将来会明白的”。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姜文在此次事件中的亲身经历。
在改编关键时刻,张景南、高竹君等人企图(qǐtú)拉拢两个团叛变。当时姜文正在张景南部队中担任班长,与一些(yīxiē)有正义感的(de)战士一起秘密(mìmì)抵制张景南的叛变行为。一天晚上,借着值勤的机会,他带领全班战士成功脱离叛军,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。姜毅说:“父亲说过,他们(tāmen)受到了杨国夫和马晓云等首长的高度赞扬。在马晓云团长的要求下,编入(biānrù)了八路军三支队第七团。”
邹平突围战,一场生死考验(shēngsǐkǎoyàn)
据《邹平县志》记载:“1938年11月8日深夜12点,数百名日军携野炮和轻重机枪,将邹平城团团围住。当时三支队七团一营驻防(zhùfáng)城内,拂晓得知敌情后,营长怀焕文即命令二连、三连从北门突围,亲率(qīnlǜ)营部及一连从西门出击,向西南方向突围。刚到黛溪河边发现敌人(dírén),随即(suíjí)转向西北,陷入敌人火力圈中,营长怀焕文壮烈牺牲,30多名(duōmíng)战士英勇殉国(xùnguó)。二、三连突出重围。”
在姜文的回忆中,关于这场战斗有更多的细节——当时三支队七团(qītuán)副团长兼营长怀焕文带领一营驻守邹平县(zōupíngxiàn)城。拂晓时分听到枪声后得知敌情,怀焕文迅速(xùnsù)组织部队(bùduì)进行抵抗。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,他果断下令分路突围。二、三连向城北方向成功突围;营部率领一连出城向西北撤退,却陷入敌人(dírén)包围圈。
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况下,战士(zhànshì)们子弹打光就拼刺刀、抡大刀,武器(wǔqì)耗尽便用石头继续战斗,没有一人退缩。怀焕文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,亲手将两名日兵扔进河中,最终被三把刺刀同时刺穿胸膛,壮烈牺牲,与他(tā)一同牺牲的还有30多位战友(zhànyǒu)。
姜文带领一排负责掩护(yǎnhù)营部突围,完成阻击任务后,他们向(xiàng)城南戴溪河方向撤退,成功躲过敌人的伏击,保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排。在(zài)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(bāngzhù)下,姜文和他突围出来的战友,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,掩埋了牺牲战友的遗体。
“父亲(fùqīn)回忆说,经过了那场血与火的考验,他和战友们更加坚定(jiāndìng)了跟着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战到底的决心,在以后更加艰苦环境中,这种信心再也没有动摇过。”姜毅(jiāngyì)说。
解放利津,山东(shāndōng)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
1944年8月,为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(fǎngōng),配合正面战场作战,渤海(bóhǎi)军区部队在杨国夫司令员指挥下,打响了解放利津城为中心的利津攻坚战(gōngjiānzhàn)。
我军按照既定计划,兵分多路,首先扫清(sǎoqīng)县城外围9个日伪据点(jùdiǎn),歼灭伪军第27团一半及伪警备大队大部。16日晚,渤海军区直属(zhíshǔ)团一营直逼利津城下发起(fāqǐ)猛攻,攻破东城门后展开巷战。经过反复激烈拼杀,至18日拂晓,全歼守敌,成功解放利津城。
此役共歼灭日军(rìjūn)一个分遣队,伪(wěi)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全部、伪县警备大队全部及伪警察局、宪兵队等共计2000余人(yúrén),生俘日军指挥官竹田大尉(dàwèi),以及伪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、副团长庞洪兴,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品。
谈及这场战役,姜毅清楚地记得父亲脸上自豪的(de)神情:“父亲常说,利津城是(shì)(shì)山东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,是渤海军区发起的首次城市攻坚战,也是自抗战以来渤海区八路军取得的一次空前性胜利。”
1961年10月,姜文因伤残无法继续工作,离休安置于周村(zhōucūn)。但他始终(shǐzhōng)不忘革命初心,热心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事业(shìyè),应邀担任(dānrèn)过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。每年寒暑假、清明节前后,他都会前往周村及周边区县的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报告。许多老师和学生反映,姜文的报告生动感人、震撼人心,使师生们深受教育(shēnshòujiàoyù)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(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)三级独立自由勋章
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(sānjí)解放勋章
“父亲抗战时期,5次负伤,他却说自己是幸运的,因为太(tài)多战友牺牲了。《黑铁山军旗下的战士》这部书稿里的很多内容都是1970年父亲去世前多次讲述的。由于时间久远,许多细节已经遗失,令人倍感(bèigǎn)遗憾!”姜毅告诉记者,他和姐姐选择将这些资料捐赠给(gěi)淄博市档案馆,就是希望它们(tāmen)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,并(bìng)发挥更大的作用,让红色(hóngsè)精神代代相传。
(大众新闻·鲁中晨报记者(jìzhě) 马斌)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